瀏覽數量: 1253 作者: 本站編輯 發布時間: 2024-03-09 來源: 本站
光伏行業似乎每隔五年就遇到一個行業周期,2008年、2013年、2018年,直到今天,這個周期的特點是供應鏈的匹配、供需平衡問題,從而導致的價格戰。而光伏人不把自己的路走死,降低成本要適可而止。
面對愈演愈烈的“價格戰”,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在“向山越海·WE來有光”2024晶澳生態朋友圈跨年會暨新品發布會上表示,降低成本并不是都值得大家歡喜的事情,一定要適可而止,而非無限低價,零成本、零電價,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路走死。
李俊峰還指出,目前光伏行業的恐慌氛圍并非市場所致,而是自身造成的。從相關表述中可以看到,當前有部分光伏廠商深陷虧損境地,主要還是各環節廠商“降價搶單”所致。
過去的2023年,光伏全產業鏈各環節都經歷了斷崖式的降價潮。多晶硅料價格由2月28日的23萬元/噸高點最低跌至7月3日的6.25萬元/噸,短短4個月最高跌幅達到的72.8%。其中,6月份單月跌幅最大,6月1日硅料價格還在11.7萬元/噸,到6月30日已跌至6.4萬元/噸,一個月內跌幅就達45.3%。
上游硅料價格大幅下跌過程中,光伏組件價格同樣大幅殺跌,年初時報價還在2元/瓦,6月份跌至1.6元/瓦,9月份降至1元/瓦,其后又順勢跌破0.9x元/瓦,且在1元/瓦下方持續低位整理。
從生產成本上看,多晶硅跌至6萬元/噸已抵臨二、三線廠商的成本線, 而組件跌至1元/瓦除一體化廠商還有微利外,其他廠商已經陷入虧損境地。更令人憂心的是,央國企的光伏組件招標中,1元/瓦的中標價貌似已成為常態。
受累于硅料、硅片、電池片和組件的大降價,2023年光伏行業似乎陷入“贏了面子,輸了里子”的窘境。光伏裝機市場大幅“井噴”,出貨量暴增,部分廠商的業績報表卻遠不如2021、2022年那般絢麗。
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,2023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216.88GW,幾乎為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和2022年4年新增裝機之和,創出了歷史最好的裝機量。同時,頭部組件廠商2023年出貨量大幅提升至60GW以上水平。
但主流光伏廠商披露的2023年業績預報遠不如預期。單晶硅片龍頭—TCL中環預計,2023年歸母凈利42億元-48億元,比2022年同期減少29.60%至38.40%。表面上看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只是下滑,可通過前三季實現凈利61.88億元計算,該公司第四季度預計凈虧損額將達13.88億元-19.88億元。
TCL中環、隆基綠能、京運通、弘元綠能、雙良節能和華民股份等硅片上市公司之中,隆基綠能尚未披露2023業績參告,雙良節能實現凈利同比增長后,其他硅片上市公司2023年業績均有明顯滑披。愛康科技、嘉寓股份、金剛光伏和泉為科技等HJT玩家披露的2023年預期業績,較上年同期均有明顯下滑。
在公告中,相關廠商無一例外的將業績大幅波動的“罪魁”指向了光伏行業的降價潮。對比2023年半年報、Q3財報,光伏行業的降價已快速傳遞到市場參與主體,且這一趨勢短期內料難有明顯改觀。
光伏全行業大降價的深層原因不難探究,核心主題就是嚴重的階段性產能過剩、史無前例的內卷。數據顯示,我國硅片、硅料和組件三大制造環節的產能均達到了1000GW,而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僅為400GW左右,階段性產能過剩問題嚴峻。
即便是先進的N型技術,也不再“稀缺”。2023年落地的TOPCon電池片產能達到500GW左右,剛好與全球光伏裝機需求相匹配。隆基綠能鐘寶申表示,TOPCon光伏電池或還沒賺錢就過剩。這表明在擴產潮當中,未來TOPCon電池也存在過剩之憂。
光伏擴產潮引發的階段性產能過剩,令全產業鏈深陷不能達成互信、共贏認識的“囚徒困境”。為了拿下訂單,各環節廠商采取了不計成本的“跳樓大甩賣”、虧本搶訂單的促銷模式,拖累光伏價格一跌再跌。
從心理學角度上看,“囚徒困境”這一博弈模式下,互相“坦白”、徹底攤牌是最符合人性和商業現實的選擇。因為大家都知道產能過剩,市場上供貨充足,斬獲訂單意味著有資金回籠,提高了流動性,就增加了一個勝出的機會。
在商業社會當中,產能過剩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現象。從2015年我國煤炭、鋼鐵等行業,再到近年的房地產行業、畜牧業,我國各行各業都經歷過產能過剩。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,都是交由市場自身去調整。舉例來說,近幾年已有近一半的房地產開發商倒下,而房地產行業是國家的經濟支柱。
簡單來看,在階段性產能過剩的現實下,指望各廠商之間達成攻守同盟,提高行業價格,來維持行業生態平衡并不現實。光伏行業的階段性產能過剩、極致內卷問題,還需由市場展開優勝劣汰、去偽存真的大洗牌才能解決。只有洗牌、產能出清足夠徹底,打破供大于求的生態平衡,才能恢復正常的市場定價機制。
當前的降價潮、行業洗牌,宛如離弦之箭,潑出去的水,幾無回旋可能。“囚徒困境”之下,各光伏廠商要實現自我救贖,可能是華山自古一條路,打鐵全憑自身硬,拼研發創新優勢、成本、資金和品牌實力等“內功”,也要拼渠道、市場拓展等“外功”,熬下來、挺過去,剩者才是勝者。